
沟通,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自古便有“舌战群儒”的妙辩,也有“祸从口出”的警醒。成败之间,往往系于一言。如何用言语建立信任,拉近彼此距离?如何让观点被欣然接纳?如何在矛盾中化解锋芒,避免危机加剧?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人心的纽带,把握沟通的艺术,方能在关键时刻赢得人心10大配资公司最新排名,在细节之中成就大局。
\n北京理工大学赵洱岽教授从沟通科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典故,在历史故事中学习沟通的知识,揭示沟通的密码,领略沟通的智慧。
\n大禹治水:
\n以“疏”代“堵”的沟通启示
\n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与水患抗争、与自然共生的历史,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再到现代水利工程,治水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这不仅关乎生存,更蕴含智慧,其中也包括“沟通的艺术”。
\n根据《史记》记载,舜帝忧心洪水,召集部落首领推举贤能,众人一致推举大禹。承接重任后,大禹吸取父亲鲧以“堵”治水的失败教训,转而疏导河道,顺应水势,引水入渠。他十三年如一日,踏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以无私奉献换来百姓安宁。治水如沟通:以“疏”代“堵”,疏导隔阂,顺势而为,顺应人心。鲧因“堵”而败,禹因“疏”而成,这不仅是水利史的分水岭,也是沟通智慧的生动注脚。
\n
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的大禹雕像
\n机智赞美:
\n翟璜一言化解魏文侯之怒
\n《资治通鉴》记载,战国初期魏文侯灭掉了中山国,然后将其封给儿子。宴会上,魏文侯问众臣:“我算什么君主?”众人称赞他为仁君,唯独任座直言:“您不封兄弟,反封儿子,何谓仁君?”文侯大怒,任座匆忙逃离。就在气氛凝固之际,翟璜站了出来,他没有直接为任座求情,而是对魏文侯说:“君仁则臣直。”刚才任座敢于直言,正说明您是贤明的君主。他巧妙地将任座的冒犯之言,转变为魏文侯仁德的佐证。魏文侯一听这话,心头的气就消了,不仅赦免了任座,而且将任座召回亲自迎其为上客。
\n这则故事的深层智慧,在于翟璜对魏文侯心理的精准把握。他知道魏文侯的怒气并非源于被指责,而是以此为借口,震慑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从而巩固决策。翟璜的赞美,既顺应了君主的意图,又给任座解了围。翟璜成功地利用了沟通的艺术,在不改变事实的前提下,让双方都获得了体面,堪称高情商的典范。
\n
《资治通鉴》
\n煮酒论英雄:
\n刘备低调藏锋的生存之道
\n寄人篱下的日子最是难熬,刘备在许昌的每一顿酒宴、每一句闲谈,都仿佛暗藏着刀光剑影。《三国演义》记载,一日曹操设宴,推杯换盏之间,忽然目光炯然,开口试探:“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心头猛然一震,只觉祸事临头,手中筷子竟失手坠地。恰在此时,一声惊雷轰然作响,他急忙俯身拾筷,顺势答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闻之大笑,果然信其懦弱,心中戒心顿消。其实,这一“失手”正是刘备的高明之处。正如《道德经》所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他懂得在险境中故意示弱,以愚守拙,困局之下,低一层,是为了蓄势;退一步,才能转危为安。
\n
《三国志通俗演义》
\n借书含讽——张咏巧劝寇准多读书
\n据《宋史》记载,北宋名相寇准与张咏交情深厚。寇准拜相后,张咏察觉其学识稍显不足,却不愿直言伤情。一次送别途中,寇准问:“何以教准?”张咏只淡淡留下八个字:“《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回家翻读,读到“不学无术”时,恍然领悟,原来友人借霍光为鉴,委婉规劝自己勤学充实。这样的提醒,既顾全了面子,又促人自省。可见,批评若能因人制宜、借事寓意,往往比直言更能入心。善用典故、含蓄表达,不仅能化解尴尬,还能激发对方主动改进,这正是古人沟通的高妙之处。
\n
《宋史》清光绪元年刻本
\n
10大配资公司最新排名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